@楚团长聊聊天:蔡崇信刚刚在迪拜又回忆了自己 1999 年与马云的初见面,在杭州西湖边上一个居民楼的房子里,马云和他的阿里十八罗汉们,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,疯狂又充满激情。
阿里十八罗汉蔡崇信彼时已经是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亚洲部总裁了,年薪 70 万美元,这个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加拿大华人,最后决定辞掉华尔街的高薪工作,加入阿里跟着马云创业,每个月领 500 块钱人民币的工资。
这是不可思议的职场决定,阿里巴巴彼时连要具体做什么都不清晰,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更加是一片滩涂,甚至说中国经济的未来都并不明朗。
蔡崇信一定是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,但打动他加入阿里的,一定主要还是马云的感染力和领导力。
马克思韦伯描绘过这样一种领导:魅力非凡、自信坚定、描绘未来,善于演讲,敢于创新。马克思韦伯将之命名为克里斯玛型人格,马云无疑是这样的人。
马云不懂技术,不是商业精英,甚至在企业经营上,很多时候也并不靠谱。但他有一种超越常人的信念,一种可以让别人相信 “这条路值得走下去” 的能量。这种魅力不仅吸引了蔡崇信,也感染了一整个时代。
阿里巴巴是在坎坷中发展起来的,创业之初现金流紧张过,中供铁军塌方过,支付宝拆分被质疑过,马云在无数个背水一战的时刻,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。
所以马云讲:“今天很残酷,明天更残酷,但后天很美好,可惜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” 才更加动人,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人对创业艰难的总结,更是中国互联网时代无数创业者的真实写照。
直到今天,我们在那些画面模糊的视频里,重温马云早年激情四溢的演讲时,我们依然能够从他嶙峋的容貌和坚定的话语中,感受到时代的铿锵脉搏。
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,是中国社会自我怀疑最严重的时刻。世界在加速,中国在飞驰,但旧体制的思想还在约束着每个普通人,面对呼啸的时代,或许很多人都会问过自己,我真的能行吗?
现在看加入 WTO,是水大鱼大的机遇,但在那个时间节点上,其实大家都有着担忧,外国巨头进来了,中国经济会不会完蛋了?中国人能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伟大公司?这不仅仅是市场的挑战,更是国民心理上的挑战。
马云的出现,像是给这个时代竖起了一面旗帜。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温文尔雅、谨言慎行,而是永远自信、永远指点江山、永远要迈向伟大。
他说:“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”
他说:“晚上想想千条路,早上醒来走原路。”
他说:“最大的失败是放弃,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最大的对手是时间。”
在那个 “自我怀疑” 与 “渴望突破” 并存的时代里,马云的声音格外刺耳,也格外有力。
无数普通人看着他,开始相信,原来中国人也可以这么自信、这么敢拼、这么敢说。
无数创业者被他激励,在北上广深的出租屋里,在十八线小城的网吧里,在高校寝室的课桌上,开始憧憬自己的第一家网店,第一次技术创新,甚至第一笔融资。
马云的故事,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每一个拼搏者的故事。
所以当那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,人们会激动,会恍惚,会忍不住回忆起那些年被他点燃的激情。大家怀念的,不只是马云个人,而是那个相信未来、相信自己、相信中国、相信未来的时代